600年的昆曲如何成为生活新风景?7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王小鹰和昆曲推广人、昆曲澎派闺门旦传人、上海昆曲澎派艺术研习中心主任赵津羽,在上海博物馆和新民晚报主办的“爱在博物馆‘乐龄行动’银发课程”昆曲体验工作坊上,从文物的历史积淀到百年昆曲的文化内涵,从昆曲台前幕后的趣事到昆曲和养生、传统文化的大智慧结合,多角度为读者带来答案。
感受昆曲就是感受美
“昆曲是百戏之母,汤显祖的牡丹亭,在文学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上海博物馆,有好几件汤显祖的藏品,上面有牡丹亭里优美的句子。”王小鹰从上海博物馆汤显祖的藏品说起。她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和昆曲的缘起,“我从小是戏迷,9岁那年,跟着母亲去看了徐玉兰和王文娟的越剧《红楼梦》。”18岁高中毕业后,王小鹰来到安徽黄山茶岭农场劳动,在那里,她又迷上了黄梅戏。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上海作协工作后,一位老作家建议她,搞文学创作的人,得看些昆曲。就这样,王小鹰又迷上了昆曲。
“戏曲是文学的养料。”喜欢戏剧的王小鹰,在创作小说《假面吟》时,向昆曲推广人赵津羽求教,学起了昆曲。“感受昆曲也是感受美的过程。”王小鹰说。人生也是戏场,戏场也有人生故事,当这部关于戏曲演员的小说《假面吟》写成时,王小鹰再也不愿离开昆曲社了:“昆曲博大精深的艺术吸引了我,和昆曲社的师妹们在一起很快活,我越来越觉得学习昆曲和我的本职工作——文学特别接近。昆曲剧本的文学美无以比拟。”
艺术是无目的的快乐
“学习昆曲,学的是整个美学。”从昆曲泰斗俞振飞大师,到后来的国宝级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从王芝泉老师到拜入昆曲澎派闺门旦创始人张洵澎老师……赵津羽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且幸运的人。赵津羽从自己的艺术人生起点讲起,走进昆曲后,她得到了许多大师们的指点和亲授,他们不仅传授她艺术技能,还有艺术情感、艺术品格和艺术思想。
昆曲曾曲高和寡,但如今昆曲爱好者越来越多。在昆曲体验工作坊,上海昆曲澎派艺术研习中心的老中青三代为读者带来一段《皂罗袍》后,赵津羽也带着读者走入昆曲的实践,感受“综合艺术之美”:从兰花指、兰花拳、兰花掌到昆韵手指操、快乐眼睛操,从水袖翻飞的诗意到折扇开合的隐喻,她带大家揭示传统艺术中的生活哲学,在互动中体验“百戏之祖”的至美风雅。
让人疏解压力的方式
“水磨悠悠六百年,天香国色是牡丹。”昆曲工作坊活动的最后,赵津羽演唱了她创作的昆歌《昆曲六百年》,歌中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朴素的情感。“600年的昆曲曾像一位命运多舛的老人跌跌撞撞走了那么多年,靠着人传承人,才能让今天的观众看到昆曲。蔡正仁先生曾有个心愿,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昆曲能火。在一次去深圳的演出时,他发现昆曲真的火了。”赵津羽希望昆曲能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慢生活可以让我们放松情绪,给心灵找到宁静之处,昆曲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人疏解压力的世界。”
赵津羽在古北市民中心开设了昆曲澎派艺术研习中心,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养分,以便让更多人爱上昆曲。活动结束后,参加工作坊活动的读者来到上海昆曲澎派艺术研习中心参观,一位读者说得好:“一代代昆曲人用梦想、坚守、热情支撑起了昆曲的未来,希望昆曲艺术能再传六百年。”(摄影 王凯 王晓明 李国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