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巴铁医生组队来湘拜师学艺 | 我在中国学中医

时间: 2025-08-29 07:03:00

6名医生从巴基斯坦跨越山海到湘江之畔,半年时间只为深耕岐黄之术,他们最大期盼是学成归国惠及民众

巴铁医生组队来湘拜师学艺

人物介绍

巴基斯坦信德省卫生部选拔的6名临床医生,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启了为期半年的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研修。

巴基斯坦中医师培训是中国-巴基斯坦中医药中心项目的核心任务之一。中国-巴基斯坦中医药中心作为中巴两国政府共同建设的国际合作平台,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2020年起持续支持,湖南医药学院与卡拉奇大学ICCBS联合主导,汇聚中巴近20家高等学府及医药企业,肩负着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服务“一带一路”民众健康的重要责任。

他们说

学成归国后,将所学的中医药知识传授给更多同行,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新技术,让中医智慧在巴基斯坦惠及更多受病痛困扰的民众,让中巴医学交流的种子生根发芽。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唐皇 徐媛

一颗中医种子的萌芽,发生在2019年。

当巴基斯坦医生达比尔·汗跟着本国信德省卫生部部长第一次踏上湖南怀化的土地,对中医药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念头——直到走进当地的药厂,看着流水线上各种各样的草药和药品,尤其是那款对肺部感染有很好疗效的中药,让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此之后,从湖南“走出去”的中成药银黄清肺胶囊在巴基斯坦某临床研究中心完成了为期一年的试验。与抗生素类药物对比后,被证实对当地民众安全有效。这份实实在在的成果,让达比尔·汗对中医药的认知从好奇转为信服。

时隔6年,达比尔·汗再次来到湖南。8月11日,他和另外5位同样具有西医背景的巴基斯坦医生,在长沙开启系统的中医理论与临床培训,探寻更多中西医结合的可能。

力道里的学问

8月22日,“秋老虎”发威,天气异常闷热。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弥漫着独特的杉木清香。该科副主任医师龚志贤将长达1米的杉树皮横放在桌上,刀竖着纹路向下压、再剪成10多厘米的长条,然后用刀轻轻削去粗糙的外皮……6位学员专注地模仿每一个动作,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不一会,几片长度相同的杉木板就准备好了。它们虽不起眼,却是龚志贤救治骨折的“法宝”。在他的诊室,双臂尺桡骨、肱骨等部位的骨折,不需要手术,轻轻一掰、一推,再配合几块杉木夹板就能让错位的骨骼精准复位,这种避免手术创伤的手法让巴基斯坦学员如获至宝。

“在巴基斯坦,我见过太多被颈痛、背痛、关节痛困扰的患者,这些患者有的因疼痛无法行走,有的甚至畸形。”拥有康复科学与物理治疗学博士学位、有着20年物理治疗经验的马扎尔·阿里,提起患者时语气沉重。他坦言,巴基斯坦虽也使用针灸、关节松动术和按摩手法,但“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对症,不治本”。

来长沙前,他听闻中医的技术方法完全不同,于是决心一定要达成中国的学习之旅。

在旋提手法的课堂上,这种“传统与精准结合”的特点也尤为突出。负责授课的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医师段嘉豪,耐心地为学员们拆解每一个动作细节。

对于学员们来说,最难的就是掌握力量的“度”。“实际操作中,每个人的体质、病情都不一样,要靠手感和经验。”段嘉豪理解他们的困惑,“所以要反复练,从模型到学员互相对练,慢慢找到那种‘刚好’的感觉。”

课堂上,学员们总围着他追问细节:“手势具体是怎么样的?”“预加载力到底加到什么程度算够?”“这个力度和速度合适吗?”这些问题,段嘉豪都会结合病例一一解答。

指尖上的传承

对于巴基斯坦学员来说,除了中医正骨术,针灸和推拿的妙处同样让他们痴迷不已。

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中心,39岁中风偏瘫的患者刘先生坐着轮椅被推进病房,中风后5个月,他依然半身不遂,不久前,他来到该中心寻求中医治疗。

该院针灸推拿康复中心主任娄必丹教授带着学员来到病房。经过刘先生同意,娄必丹开始了实践教学。

“大家可以看到因为肌张力过高,患者手指握拳僵硬,很难伸直打开,我现在用毫针刺激大陵、合谷、后溪3个穴位。”银针快而轻地刺入穴位,娄必丹边操作边细致地讲解。

提插、捻转……银针在穴位间发力,不一会,患者紧张握拳的右手开始放松,手掌变得柔软。

“大家一定要注意,在带针的情况下,尽量保持关节及肢体不要大幅度活动,以免造成滞针或弯针。”娄必丹细心地提醒。

学员们一边点头,一边在本子上快速记录,还特意用手机录下了整个过程,镜头里清晰地拍到银针刺入的角度和患者手掌变化的细节。

经过多天的学习,伊尔沙德·阿里系统了解了人体更多的穴位知识。3个月前,他决定来中国学习中医,如今他由衷感慨:“这一趟不枉此行。”

一次课中,娄必丹带来教学的针灸铜人模型瞬间吸引了所有学员的目光。借助铜人,他们既能直观观察穴位分布,又能亲手触摸定位、进行模拟操作,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伊尔沙德·阿里计划回国时要把这件凝聚中国智慧的教具带回去,让更多同胞感受中医的魅力。

处方中的探索

每位医师在成长过程中都深有体会:首先要跨越的是“心理关”。比如,像穿刺、扎针等操作,初次执针时手难免会发抖,对“造成伤害”的顾虑,很容易转化成心理负担。

“我们通常会建议学员间互相开出第一张中医处方。”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毕业后医学教育中心主任黄益桃介绍,这张处方可能是一剂安神助眠的方子,也可能是为缓解同伴的颈肩酸痛进行推拿或针灸。面对好友如何“出手”?既是对专业能力的实际考验,也是一种心理上的突破与成长。

除了这类针对性的实践环节,培训还采用了“1个月强化实训+5个月临床轮转”的模式,帮助医师稳步提升临床思维与操作技能。

“我们6个人只是开始。”达比尔·汗说,他希望回国后能把学到的知识教给更多同行,“让自己成为其他医生的培训师,像滚雪球一样扩大影响。”他还看好中巴在更多领域的合作:“除继续开展药物临床试验,还希望引入中国的营养制剂,帮助营养不良的儿童、孕期女性,这些都是巴基斯坦急需的。”

马扎尔·阿里则打算将其所学深度融入自己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凭借多年的临床研究经验,他希望能探索出一套西医与中医疗法结合的新技术——既能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也能实实在在帮到那些被颈痛、关节疾病等困扰的患者。

他也坦言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是语言障碍。“中医起源于中国,很多精深的知识都藏在中文的典籍里,专家们的经验分享也带着独特的文化语境。”他认真地说:“所以我必须努力学好中文,只有这样,才能读懂中医典籍里的智慧,才能更透彻地理解老师授课时的深意,从根源上掌握中医的精髓。”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谭琥介绍,医院2015年至今已举办25期援外培训班,吸引25个国家的500余名学员参与。同时,医院多次派专家赴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迪拜等国家和地区交流,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

这6位巴基斯坦医生的中医学习之旅仍在延续。他们不仅是热忱的求知者,更肩负着将中医智慧带回祖国、惠及民众的使命。这段跨越山海的求学之路,无形中拉近了中巴两国的距离,而那些因他们播撒下的中医种子,将孕育更深厚的友谊与健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