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丰富内涵

时间: 2025-09-06 06:50:00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这一论述意义重大,内涵丰富。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既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要求把党的理论创新提升到新的高度,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提升到新水平新境界;也是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保持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确定性和稳定性,进而巩固中国理论的主体性的需要。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出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全面系统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我们要结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从学理和体系上,为党的创新理论所具有的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引领性作出深入而完整的诠释和论证,将其科学形态呈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提升理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增强思想认同,坚定理论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从不同维度拓展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之后,我国理论界在进行理论宣传、文本解读、学理阐释的基础上,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与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取得重要成效。但也存在学理深度不够、学科支撑薄弱、逻辑框架不严密、基本原理提升概括不到位等问题。原因之一,就是对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丰富内涵没有真正搞清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体系化学理化”并不是直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进一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把何谓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完整而精确地弄明白。

学理化阐释厚植学术根基

学理化是体系化的基础和前提,离开学理化,难以真正做到体系化。学理化,是由相对感性的具体领域进入相对理性的理论领域,其内核是厚植学术根基、注重理论提升。可从以下方面深入理解学理化阐释的丰富内涵。

把历史经验升华为历史规律。这是学理化研究阐释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是艰辛探索的智慧结晶。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从学理上揭示历史规律,得出规律性认识。2022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必由之路”重大论断,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发展进步的成功之道与宝贵经验,蕴含着深彻的学理性。

把创造性实践转化为理论成果。这是学理化研究阐释的关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伟大的创造性实践。在实践创新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应当运用学理方法提炼形成理论创新成果,从理论高度对创造性实践作出总结与概括、进行学理化提升与理论论证。党的二十大报告就从学理上初步提炼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在解决时代课题中推进理论创新。这是学理化研究阐释的重要路径。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时代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往往以时代课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理化研究阐释,就要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解决时代课题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从原创性贡献中提炼出基本原理。这是学理化研究阐释的最高境界。马克思、恩格斯实现的哲学变革,往往是以提出新的基本原理或原理性成果呈现出来的,如《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便是如此。原创性贡献深层必然蕴含基本原理。比如,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等都具有原创性贡献,从中可提炼概括出基本原理。

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这是学理化研究阐释的话语呈现。我们党提出的创新理论,有些起初可能是以政治话语、文件语言呈现的,进行学理化研究阐释,要善于把政治话语、文件语言转化为学术话语、大众话语。例如,魂脉和根脉、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等,深入揭示了“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是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的鲜明体现。

体系化研究构建逻辑框架

体系化是对理论要素进行系统性、逻辑性建构,其核心是构建逻辑框架。体系化研究阐释具有丰富内涵。

由逻辑起点到目标指向的确定。构建完整的科学体系,首先要精准确定其逻辑起点,即从何入手进行研究阐释与体系构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把“现实的个人”作为逻辑起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把“商品”作为逻辑起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形成的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成逻辑起点。不仅如此,整体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还要深入理解其目标指向,这就是坚持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幸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由标识性范畴到体系主干的确立。科学体系具有严密逻辑框架,在确定逻辑起点和目标指向之后,要进一步全面而精准地确立标识性范畴,这是科学体系的支点和细胞,就像高楼大厦中的各个砖块。任何一个科学体系都有其标识性范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本质性、独特性和统领性的主要标识性范畴。在标识性范畴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从中提炼概括体系主干,即科学体系的“四梁八柱”,否则就难以支撑起“高楼大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宏阔的历史视角,从五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奋斗”作出的全面深刻的总结,并提升到“历史意义”的高度,具有总体性、完整性、精准性、深刻性。从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来讲,其精髓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由逻辑框架构建到思想精髓的提炼。构建完整的科学体系,在确定其主干之后,逻辑上需进一步揭示体系主干中理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完备体系。这是科学体系的核心,没有逻辑框架的体系是零散、杂乱无章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构成的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构成,历史唯物主义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主干构成的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在确立完备的逻辑框架之后,还需进一步从中提炼概括出思想精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思想精髓的重要体现。

由基本原理概括到哲学根基的深化。构建完整的科学体系,还应从标识性范畴、体系主干、逻辑框架、思想精髓中提炼概括出基本原理,这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同时,科学体系需有哲学根基,否则再好的体系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基础上的,要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立足中国,也胸怀天下、放眼世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深化学理化研究阐释,需从具体到抽象,注重在从具体领域向理论领域、从政策解读向理论建构提升上精准发力;深化体系化研究阐释,需注重完整逻辑框架构建,将科学体系中蕴含的逻辑起点、目标指向、标识性范畴、体系主干、逻辑框架、思想精髓、基本原理、哲学根基等鲜明呈现出来,在有效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更好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作者韩庆祥 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