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彤彤的石榴籽颗颗饱满、晶莹剔透,来自各地的各族群众欢欣起舞……走进平凉市庄浪县文化馆,一幅幅由县内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等创作的剪纸作品映入眼帘、引人驻足。
今年5月,在全省第22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期间,庄浪县紧扣“石榴花开·和美陇原”主题,举办了“石榴杯”非遗文创作品展览。征集到400余件剪纸、麦秆画、马尾编荷包等非遗作品,其中剪纸作品尤为夺目,它们以艺术语言生动展现了近年来庄浪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让非遗之美与团结之力交相辉映。
党建领航,牵起团结之线
党建引领是民族团结的根本保障。“庄浪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李玲老师创作的《籽籽同心》便深刻诠释了这一理念,作品中,党徽居于中心熠熠生辉,象征着党的领导是团结奋斗的核心,环绕的凤凰振翅欲飞,繁花与传统纹样交织成辉,下方盛放的牡丹与代表奋斗精神的建筑交相呼应,红色剪纸艺术张力与党建内涵碰撞,既展现了“庄浪剪纸”的创意表达,更成为党建串联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
地处陇东的庄浪,有“中国梯田化模范县”之称,数十年“改土造田”的奋斗史,熔铸了“党群一心、战天斗地”的梯田精神。近年来,庄浪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以党建引领筑牢民族团结的坚实根基。
剪映家园,铺展和美画卷
在县文化馆,一幅由庄浪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李敏贤老师倾心创作的“和美乡村图”格外吸睛。这幅竖幅全景作品,以细腻线条剪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案:百万亩梯田层层叠叠,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中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孩童嬉笑玩耍、邻里互动;院落前小汽车穿梭,屋后果树上硕果累累……“生态宜居”的乡村底色与“各族共居”的和谐场景交融,正是庄浪县乡村振兴成就的缩影。
近年来,庄浪县紧盯和美乡村建设机遇,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振兴之路,通过“带、引、推、改、治”五式,创建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48个,百万亩梯田从自然景观,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饭碗”,特色产业为乡村注入新活力,传统村落与现代设施交融,乡风文明蔚然成风,各族群众在发展中共享幸福。
纸蕴同心,厚植共同意识
《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作品,以巧妙构思诠释团结深意。《中华民族一家亲》中的巨型石榴果实饱满、籽粒紧簇,呼应“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时代喻示,既是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的延伸,更是民族团结的鲜活符号。石榴四周,维吾尔族的灵动裙摆、藏族的特色配饰……各族同胞载歌载舞,牡丹象征繁荣,缠枝纹寓意生生不息,共同织就“团结共富”的美好愿景。
这些作品的诞生,源于庄浪县将非遗传承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目前,已建成省级非遗扶贫工坊2个、非遗文化传习所12个,推出了剪纸、麦秆画、马尾编荷包等一批体现共同体意识的文创产品,既搭建了生动教育载体,又带动各族群众就业增收。同时,依托郑河上寨华胥文化园、通化陈堡农耕民俗文化园等一批乡村旅游景区,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让各族群众在交往中增进文化认同、深化情感交融,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春风化雨,融入生活、扎根心田。
从剪纸艺术到发展实践,庄浪县正以多元形式书写着民族团结的新篇章,让“石榴花开·和美陇原”的画卷在陇东大地上愈发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