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逆流冲滩的麻阳龙舟在全网引起了轰动。2024年端午节期间,相关视频浏览量一度超过欧锦赛。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地方级赛事,为何如此火爆?近日,2025“龙腾潇湘”中国传统龙舟赛在麻阳举行,新华社记者在当地采集了一些小故事,以展示中国传统龙舟的力与美,也抒写其象征着的乡愁,更致敬铭刻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传承。
视频为逆流冲滩前往上游参赛的麻阳龙舟。受访者提供
新华社长沙9月5日电 78岁的田二娥,几年前由子女接到广东东莞颐养天年。10多天前,她不顾年事已高,不以千里为远,回到老家湖南麻阳。因为她这几年来一直有个心愿——给自己家乡的龙舟“上红”。
麻阳素有外嫁女为龙舟“上红”的习俗。当一个村子的龙舟在参赛途中路过本村女子的婆家,女子要将鲜艳的红绸披挂在船员身上或系在龙舟上,并赠送补给。
习俗起源于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麻阳一个偏远村庄的龙舟队伍出门参赛,因路途遥远,逆水行舟百余里后食物耗尽。队员们不好意思打扰沿途外村村民,便大声自报家门。岸边的外嫁女听到乡音,立即飞奔回家,端来粽子、糍粑、凉茶、腊肉,送给龙舟上的娘家人,还解下红头巾系在了龙头上。
在划手们还没有统一队服的年代,头巾成为外嫁女在加油助威时辨认娘家龙舟的醒目标识。年复一年,“上红”逐渐沉淀为当地深入人心的习俗和仪式。时至今日,从头巾到红绸,变化的是式样和料质,不变的是外嫁女和娘家人之间双向的牵挂和祝福。
所以,亲手为阔别已久的家乡郭公坪镇龙舟队再上一次红,是2019年离开麻阳的田二娥老人的心愿。8月26日至28日,2025“龙腾潇湘”中国传统龙舟赛(麻阳站)在麻阳苗族自治县举行。田二娥终于等来了如愿的机会。
“我从小就跟着母亲在河边看父亲划龙舟。”龙舟承载着田二娥最珍视的时光。讲到动情处,身形佝偻的老人忍不住从椅子上起身,模仿起记忆深处父亲划桨的动作。一旁的女儿李新花赶紧搀扶老人坐好。
“那几天她开心得像个小孩。”李新花说,郭公坪龙舟队8月19日上午11点到达县城,她早上5点就被母亲叫醒,一遍遍整理其实早已准备好的红绸和绣球,7点多就来到码头等候。当龙舟靠岸后,母亲激动得不停跺脚、挥舞双手,亲手“上红”之后,还对着龙舟上一船20来岁的小伙子反复叮咛:“娃娃们平平安安、注意安全。”
“我嫁过来25年了,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娘家的龙舟会划到麻阳来!”老家江西上饶的朱丽娟虽然早已知道麻阳有“上红”的习俗,却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一次,听说两支娘家龙舟队受邀参赛,让“入乡随俗”这个词在她身上具象化了。
朱丽娟提前一周就开始张罗,在麻阳找到了20多个江西籍媳妇,大家不仅准备了两条50米长的红绸,还组成啦啦队,订做了一款文化衫。文化衫前面印着“麻阳”二字,后面则印着一个大大的“赣”字。
8月25日,大家早早来到码头“上红”,给跨越千里而来的家乡龙舟队送上饮料等各种补给和慰问品,娘家人则用南瓜干、米粉、辣酱等特产回礼。品尝着家乡的味道,朱丽娟和姐妹们红了眼眶;谈论着家乡的变化,大家又都笑开了花。
朱丽娟把“上红”视频发到社交平台上,收获了数万网友的点赞。“鄱阳乐丰外嫁女从浙江发来贺电”“鹰潭贵溪外嫁女从福建发来贺电”……看到各地江西外嫁女网友的评论,朱丽娟说“特别开心和满足”。
麻阳县锦和镇轻土村因为面积小、人口少,之前很少能组队出镇参赛。这次,镇里几个村组成联队进城参赛,让住在县城的轻土村外嫁女熊继香很是激动。
“上红”当天,推着龙舟走陆路进城的参赛队伍被人们团团围住。熊继香拉着儿子硬挤到龙舟前,母子俩把红绸一端系在龙头,一端系在龙尾。娘家龙舟队的领队回赠熊继香一根象征龙须的红绳,她双手接过,转身系在了儿子手腕上。外嫁女和娘家人对彼此的祝福,在这个简短的仪式里完成了送达。
忽闻龙舟过,才知子侄到;满船皆乡音,恰似归故里。你为家乡而战,我为亲人助威。麻阳人对龙舟文化和龙舟精神的理解,不仅源于水上的竞技。一抹“龙舟红”,把满船的一腔热血和岸边的一川乡情,紧紧地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