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微商朋友圈刷过一条条 “俄罗斯进口奶粉买一送三”“营养品全家桶福利价” 的广告时,你是否想过,那些包装精美的罐子里,装的可能不是营养,而是 “陷阱”?临沂李先生花费 7.5 万元采购的 3 万桶 “奶粉”,最终被揭开真面目 —— 罐子里装的是成本仅 2 元的米粉,而这只是保健品造假产业链的冰山一角。这场横跨朋友圈、代工厂、销售商的骗局,正在收割老年人的健康钱,也拷问着我们:当孝心遇上套路,该如何破局?
26 岁的李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创业第一单会栽在 “奶粉” 上。看到朋友圈 “俄罗斯进口奶粉,2.5 元 / 桶源头直供” 的广告,他算了一笔账:市场价每桶奶粉最低 50 元,3 万桶转手就能赚 130 万。然而,当他收到货打开罐子,却发现奶粉呈可疑的纯白色,冲泡后分层严重,底部沉着块状物,凑近一闻甚至没有奶香味。
“这哪是奶粉,分明是米粉!” 李先生带着样品找到某检测机构,报告显示:样品蛋白质含量仅 0.3%,远低于国标奶粉的 24%,而淀粉含量高达 98%。更讽刺的是,奶粉罐上印着的 “俄罗斯百年乳企” 标志,经品牌方核实竟是彻头彻尾的伪造。
顺着奶粉罐上的地址,李先生找到了位于郊区的 “代工厂”。眼前的场景令人咋舌:所谓的工厂不过是间水泥地仓库,原料区堆放着编织袋包装的 “全脂奶粉”(实为米粉),墙角摆着灌装机和印有外文的空罐。当李先生掏出手机拍摄时,厂长立刻冲出来阻拦:“再拍就报警!”
在警方介入下,一条完整的造假链浮出水面:
核心原料为玉米淀粉、植脂末,成本不足 1 元 / 斤;
少量添加乳清粉(每斤 8 元)伪造奶味,成本控制在 2.4 元 / 罐以内。
仿冒俄罗斯知名奶粉包装,罐体印刷 “进口奶源”“ISO 认证” 等虚假信息;
伪造海关报关单、检验检疫证明,通过 PS 技术制作 “溯源二维码”。
一级代理以 2.5 元 / 罐招募微商,承诺 “月入十万不是梦”;
微商通过朋友圈、中老年社群宣传 “给父母的孝心礼”,售价 39-99 元 / 罐不等;
利用 “亲情绑架” 心理,诱导消费者批量采购作为节日礼品。
李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安徽的万先生花 7.7 万元采购同款 “奶粉”,准备送给老家的长辈,直到发现退货无门才意识到被骗;江苏王女士为患糖尿病的父亲购买 “降糖奶粉”,结果父亲血糖飙升送医,检测显示产品非法添加格列本脲(降糖药)。
这些骗局的受害者呈现三大特征:
购买者多为 30-50 岁中青年,为父母长辈采购;
老年人因信息差成为最终使用者,72% 的受骗老人认为 “包装好看就是好货”。
63% 的消费者承认 “看到‘进口’‘养生’就想下单,不想让父母觉得自己不孝顺”;
商家利用 “子女忙 = 孝心缺” 的社会痛点,将劣质产品包装成 “陪伴替代品”。
78% 的案件涉及跨区域交易,取证难度大;
老年人担心 “丢面子”,45% 选择自认倒霉;
微商代理层层分销,追责时 “踢皮球” 现象普遍。
早在 2024 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发布《关于加强保健食品反欺诈和虚假宣传的指导意见》,但朋友圈保健品乱象为何愈演愈烈?
本案中造假团伙涉案金额超 200 万元,主犯仅面临 1-3 年有期徒刑,罚款不足涉案金额 10%;
对比发达国家,日本对食品造假实行 “十倍赔偿 + 终身行业禁入”,德国则将保健品欺诈纳入刑事重罪。
微商属于 “社交电商” 范畴,跨平台、跨地域特征显著,传统监管手段难以覆盖;
老年人保健品投诉中,超 60% 涉及 “虚假宣传”,但取证需专业检测,普通消费者难以承担成本。
调查显示,仅 23% 的消费者会查看保健品 “蓝帽子” 标识;
45% 的老年人认为 “价格高 = 效果好”,为造假者提供溢价空间。
面对保健品造假,需要社会共治的 “组合拳”:
推广 “区块链溯源”,每罐奶粉赋予唯一二维码,扫码可查原料、生产、流通全链条信息;
开发 “拍照识假” APP,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对比包装防伪标识,实时预警风险产品。
子女定期为长辈科普保健品知识,陪同采购正规渠道产品;
教会老年人使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查询资质,避免轻信 “熟人推荐”。
建议将保健品造假纳入《刑法》加重条款,实施 “一案双查”(追究生产者 + 平台连带责任);
建立 “消费者先行赔付基金”,降低维权成本,鼓励公众举报。
从 “权健事件” 到 “假奶粉骗局”,老年人保健品市场的乱象,本质是利用情感弱点的 “精准收割”。当我们为父母选购营养品时,不妨多问一句:“这罐奶粉,真的经得起成分检测吗?商家的宣传,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毕竟,真正的孝心不是跟风下单,而是用理性和陪伴,为父母筑起健康的防线。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